计世网

印象笔记,8年热爱与坚守
作者:宋辰 | 来源:计算机世界
2020-09-02
“印象团队”App的上线标志着印象笔记这家公司正式开启B端服务。

 

“印象笔记永远不会做‘印象文档’,永远不会做‘印象会议’。”当“印象团队”App的上线标志着印象笔记这家公司正式开启B端服务的时候,当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认为8岁的印象笔记会与一众协同、社交、通讯工具在“办公协同”这条“窄路”上交锋的时候,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无比坚定——这不是印象笔记想要的。

从C端到B端,印象笔记的初衷是什么?她的征途又在哪里?

从热爱到热爱

此时,印象笔记布局A股市场IPO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彼时的2012年,印象笔记作为Evernote的中文版产品进入中国,推出与全球其他地区别无二致的产品,同样不支持手机号注册、不支持微信号注册。虽然Evernote陆续与微博、微信、知乎等APP展开API接入合作,从未停止过本土化的脚步,但其在产品和研发方面一直以来集中于美国硅谷总部,难以快速及时地响应中国用户及合作伙伴的独特需求。

进入中国6年后,2018年的印象笔记实现了独立重组,完成了在中国的商标注册,成为一家由Evernote全球、印象笔记管理团队和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并且获得Evernote的全部源代码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转让。

2020年的夏天,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依旧火爆,这一季的“五条人”乐队更是凭“接地气”“有趣的灵魂”“烟火气”这样的关键词火爆了整个夏天。他们曾经在采访中说道:“要让更多人听我们的歌,也为了名和利。”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

“这句话我们很赞同。印象笔记的特点就是我们自己热爱,用户也能热爱,但同时还要商业成功,这两者都是我们的坚持。”唐毅说,“我们是一个有匠人心态的公司,我们希望做得好、做得精致,至少先能把我们自己感动了。纯粹逐利的事情不做,不感动自己的事不做。”

从坚守到坚守

结合中国个人和企业用户的场景需求,印象笔记公司加速了产品研发进程,在18个月内自主完成近400次升级发版,全面布局C端和B端的完整生态。

“就是想做一个印象笔记类的多模态的、协作知识的产品。我们本身就是关于内容工具平台,或者我们更想把自己看成一个平台或者服务。”唐毅认为,印象笔记是一个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从记录开始,一直到从记录到创造、到思考、到分享、到总结、到内化的过程是可以做一款可以很轻、但却可以很深的产品。

从美团创始人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不论是大牌服务于C端起家的互联网公司,还是誓要扎根于B端的创企业公司,赶上To B这波的风潮似乎成了企业标配。印象笔记认为自己并非跟风凑热闹,“我们不是单纯为了进军To B,而是坚持我们的核心愿景:为个人、团队和企业提供‘第二大脑’。”唐毅说。

从表象上看,印象团队APP增加的是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上进行多人协作的功能,但在底层技术上,则是通过数据架构的优化实现多模态的支撑,以及自然语义处理(NLP)。

印象笔记刚刚进入中国时,前两三年的时间用户群都稳定在25岁、男性为主;而现在,用户群最小的十六七岁,女性用户占比上升到45%,记录的场景囊括了育儿、健身,还有工作、协作场景。

“印象笔记会变成一个印象家族的产品,他们不是大量的APP,而是大量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和轻应用,支持用户用声音记录、用文字记录、用视频记录,总之记录就用印象笔记。”唐毅说。

据透露,印象笔记独立两年来,在80%依靠用户订阅付费、没有任何第三方广告的情况下,实现了连续两年收入翻番。现在累计有 1 亿多用户和4000多万注册用户。

有意思的是,印象笔记去年开始陆续推出了两款智能硬件,仅“印象笔”卖了差不多10万支。后续,印象笔记还会继续尝试推出新的智能硬件。印象笔记团队认为,智能硬件是“第二大脑”重要的体验辅助,大脑要看、要听、要写、要交互,这就决定了一定要扩大到物理世界。

责任编辑: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