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围绕红芯浏览器的“成色”之争仍在继续
作者:佚名 | 来源:秦朔朋友圈
2018-08-21
8月15日,宣称自主研发浏览器核心产品的“红芯”公司对外公布获得了C轮2.5亿元融资,并称其核心技术“红芯内核”打破美国垄断,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推出了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

 

 

8月15日,宣称自主研发浏览器核心产品的“红芯”公司对外公布获得了C轮2.5亿元融资,并称其核心技术“红芯内核”打破美国垄断,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推出了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有网友通过对该浏览器解压发现,红芯浏览器只是一个披着国产外衣的伪自主产品,其内核是谷歌的Chrome内核,而且还是Chrome最后一个支持XP系统的版本49.1.2623.213,而最新版的Chrome已经是v69.0.3493.3了。以至于有网友感慨,别说创新走在前列,就是抄袭也没有赶上谷歌的脚步

 

面对网友和媒体汹涌的愤怒,两个回应值得注意。

一个是红芯浏览器的回复。8月16日,红芯浏览器联合创始人高婧对媒体表示:不是抄袭,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

这话说得很巧妙,但同时也很拙劣,到底是再创新还是自主研发其实一目了然。国人为什么对这种欺骗如此愤怒?因为中兴的教训还在眼前,旧痛未去,又添新疤。

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是互联网软件中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对互联网企业还是公众、国家,都具有战略意义,这也是为何红芯将“国产自主”作为卖点,并称国资委、中车等政府部门、国企都采用的原因,尽管随后被当事单位否认。原IT社区Donews总编辑、著名IT评论人洪波(keso)就认为,“浏览器本身并不是Web入口,它本来只是一个HTML的解释工具,但如果有人把浏览器做成了Web入口,对所有Web公司就构成了巨大威胁,你的武器库中也不得不准备一件这样的武器——浏览器。”

与浏览器同样受到重视的是国产芯片。据统计,2016年全球芯片销售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了2600亿美元,我国自给自足的能力只有百分之十几,特别是大部分的高端芯片市场,国产芯片几乎空白。中兴事件和现在的中美贸易争端告诉我们,浏览器有无真正的国产自主,其实不是个小事。

另一个回应,是8月18日360浏览器对浏览器内核自主研发的回应。360认为,目前的讨论“口水战很多,但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360浏览器,我们希望能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下这个事情”。实战,在360看来,是要寻求性价比最优、也最便捷的解决方式。

360认为,如果用从0到1,从无到有来理解自主研发,那国内确实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但显然,360并不认可这种解释。360认为国内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晚,错过HTML4制定标准的时代。二是成本太高。以Chrome为例,Google为了开发出Chromium内核的浏览器,用了10年时间,超过3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和上百亿美元的推广费用。而这么大的投入,中国“没有同等实力的公司有这样的资源”。
 

除了投入不足,360更认为,“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今天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个开源项目,产品由社区驱动,从授权协议上,它们也鼓励基于已有的技术去做技术创新,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

的确,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花上百亿美元去做研发和推广,与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相比,傻瓜也知道后者更容易,更经济实惠,从企业短期谋利的角度看,用一个开源的内核,至少不需要进行上百亿美元的基础投入。但反过来想,为什么在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之外,谷歌、苹果科技巨头们又开发了Chrome浏览器内核Blink、Saf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呢?至少我们看到,Chromium和Firefox都是开源项目,按成本投入最少、获利最多的算法,二者无需重复开发啊!

基础开发在某种程度上看是费时费力、风险极大的工作。中国互联网公司并不缺钱,反而相对于费用,中国互联网公司太缺少自主原创的决心——太追求利益,太急功近利。无论是红芯火急火燎地宣传“打破美国垄断”,还是360百般宣传基于开源项目的创新,背后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功利与懈怠。

开源真的就无忧吗?4月份中兴被美国制裁时的被动就忘了吗?安卓也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美国政府制裁中兴的时候仍然威胁要谷歌将安卓系统纳入制裁范围。幸运的是,中兴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乞得美国政府和解,中兴手机才避免成为一块板砖。据统计,美国是中兴公司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占到去年手机总销量的一半左右。而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统计,在中国市场,安卓覆盖了86%的智能手机。

中兴安卓系统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任何投机取巧在技术壁垒面前都是无力的,没有自主权,小命就永远握在别人手里,即使强如中兴。
 

自主创新难,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浏览器等领域,诚如360公司所言,无论是费用投入还是技术难度,一家取巧的公司是无论如何都下不了决心做的。

但也有成功的例外,比如上海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中微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它的设备用来生产纳米级的芯片,中微的核心产品是蚀刻机,就是在芯片上进行微观的雕刻。中微所有的产品都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台积电、联电等知名企业都使用中微的技术。

上海中微半导体的创始人叫尹志尧,尹志尧教授1980年获得北大化学系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美三年半,他就拿到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硅谷工作,先后在英特尔、应用材料公司等知名企业工作,在应用材料领域,先后就获得了60多个美国和国外的专利,他所开发或参与开发的产品,在这个领域占了几乎全世界的50%,被誉为“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2004年,60岁的尹志尧毅然放弃了美国的百万美元的年薪,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审查,所有的工艺配方、设计图纸都被美国没收,他带领着三十多人的团队回到中国再创业。

回国后,尹志尧教授带领团队坚持奋战,每天近乎工作16个小时。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每年可以投入七八亿做研发,而他只有五千万。虽然有巨大的资金劣势,但他们也并不是没有优势,比如中国工程师的人工成本,以及性价比优势。2008年,尹志尧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中微半导体刻蚀机。

由于中微在蚀刻机上的技术突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2015年正式发文宣布,认可国外(中国)存在各向异性等离子干法刻蚀设备,这类设备在ECCN编号为3B001.c。BIS认为,中国有和美国ECCN3B001.c性能相当的刻蚀设备技术能力,因此,基于这项编码的美国国家安全出口管制将失效。而这一禁令已经持续20多年。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成绩,中微并没有喊出“国产自主”“厉害了我的国”等口号,甚至在2017年面对部分媒体发出“当所有的巨头还在为10nm、7nm技术大肆进军的时候,中国中微正式宣布掌握5nm技术”的误导性新闻后,立刻向社会澄清,“中微不可能脱离他们(指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5纳米技术开发,而独立地掌握5纳米技术”。

尹志尧说,一代产品从研究开发样机、生产样机进入芯片大厂得到它们的认可,要六七年时间,需要长期专注的投入,而且芯片有丰富的生态属性,它涉及到多方面协同配合,设计制造、设备、工艺原材料都会影响它的水平。

科学研发需要资金,需要人才,更需要耐心。与那些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夸大其词,加个马甲就“国产自主”,稍有突破就渲染成世界级成就相比,中国科研的突破,更需要多一点中微这样有误会就澄清,认真严谨的态度。

说到底,从商业的角度看,用开源系统并不可耻,最多是缺乏远见而已;甚至披着伪自主做创新也并不可耻,一家没有真正核心技术的浏览器公司,拿到了巨额融资,最多可笑而已。只是他们最好乞求,制裁永远都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责任编辑:周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