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指责网民担心隐私问题是过度焦虑,不公平
作者:罗广彦 | 来源:中青评论
2019-02-22
隐私是用户的核心利益,无论收集的信息再少,行为再无意,这也严重损害了用户们的合法权益。

 

这几年频繁曝光的互联网隐私泄露事件,已经让用户们成为惊弓之鸟,最近,有网友曝光,某金融App在用户手机后台运行时,会自动存储用户在使用其他手机应用时的屏幕截图。

面对网友的疑问,客服迅速地公开致歉,声称这是一个App功能开发上的低级失误,安全团队已经进行修复,并且坚决否认App曾经将这些屏幕截图上传,还承诺邀请权威官方机构对App进行安全性检测。

尽管如此,从该事件在舆论中引起的反响,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对隐私问题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也为其他互联网公司敲响了警钟。这种忧虑并非网民杞人忧天,据报道,中国互联网协会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通报了20余款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这足以证明个人隐私安全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隐私是用户的核心利益,无论收集的信息再少,行为再无意,这也严重损害了用户们的合法权益。许多互联网企业并不重视用户的隐私,尝试用各种小动作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例如通过默认勾选隐私条款,并将隐私条款的具体内容表达得晦涩难懂,以此得到用户对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同意;又或者在用户完全不知情时,收集用户协议中并没有允许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更有甚者,将原本只作为特定目的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许可便挪为他用。

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实际上都已经触犯了法律的红线。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为了将这些大的原则落实,国家还实施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并且已经在积极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规范的出台,正是为了敦促企业们将用户隐私重视起来,认识个人信息安全并非细枝末节。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完善的法律保障,互联网违规搜集用户信息事件依然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人信息是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重要资源,企业需要收集尽可能细致与精确的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绘制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甚至能抢在用户前发现他们的需求。并且,相对于获得的利益,目前侵犯隐私的惩罚并不重,在当前几个巨头占据了互联网市场的“头部固化”的趋势下,很难让侵犯用户权益的企业警醒。

另一方面,正如中国社科院樊鹏副研究员指出,互联网经济的去实体化与虚拟性的特点让政府监管非常困难,App的使用是在没有边界并且快速发展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的,这也意味着,非法收集用户信息也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生,政府很难在不伤害经济活力与创新时,有效且及时地监管企业们的不法行为。

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大众舆论的主动监督就更凸显其重要性,虽然许多媒体评论将最近隐私事件中网民们的情绪称为“焦虑爆发”或者“恐慌”,但实际上网民们对互联网企业侵犯隐私的担心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合理是因为从这几年频频爆发的事件来看,互联网企业非法收集个人敏感信息,侵犯隐私的状况的确存在,这并非捕风捉影。根据Mary Meeker发布的《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的统计来看,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分享个人数据换取相关的便利和收益。指责中国网民担心隐私问题这是一种“恐慌”与“焦虑”,显然是不公平的。

必要则是因为这种群体性的担忧能够让大众摆脱过往对互联网隐私问题的漠视与无助,汇聚成一股健康的社会力量,一起监督互联网企业可能的对用户隐私的侵犯行径。由于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只凭传统的国家监管机构是不够的,网民们的积极举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大众舆论参与主动监督,的确可以弥补国家监管的不足。

只有让公众都认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时刻保持对隐私问题的担忧与警惕,主动与国家监管部门一起对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广大网民才能更安全放心地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的便利。

责任编辑: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