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不是最佳选择
封闭不利于发展
从前几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到如今风生水起的金融科技,如何让金融科技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点之一。
互金公司本质是金融,但由于缺乏相应监管政策,公司本身也缺乏经营经验,导致问题丛丛。金融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用户我们很清楚,通过互联网注册账户并进行信息变更十分方便,但如果通过银行营业网点变更信息,可能一个小时也无法完成手续,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银行网点的作业流程和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主要因为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没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而现在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将这些技术输出到金融机构,这也将有效改善金融机构的效率。
从另一个角度,很多金融机构都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从金融机构发展看,这种方式未必是最佳选择。让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务,和企业食堂一样,如果自己开一个食堂,肯定不会让外面的餐厅进来,这种情况下食堂往往又贵又难吃,因为封闭不利于发展。
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技术
在北京市2018年11月出台的金融科技规划中,对于底层技术给予了厚望。规划提到,积极推动影响金融科技功能应用的底层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落地,具体底层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密码技术、量子计算、生物识别)五大类。
技术在没有应用时无所谓好坏,不管是什么技术,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好技术。一个好的技术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从0到1(有没有)、提升用户体验(好不好)、降低成本(贵不贵)。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就是好技术,而不是一味跟风或者吹捧某一技术。像一些公司号称“all in ”区块链,这种提法都是噱头。
监管部门作为“把门”机构,应该给市场定底线,同时需要特别慎重给新技术站台。建议监管机构多重视并观察新技术,等市场形势清晰后,再去设定底线,这样更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创新。如同当年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一开始允许机构发展,当监管看清机构行为后,再出台一些底线政策。
”P2P只是借贷市场的“边角料
在2019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持续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由此可以看出,P2P在行业中的定位要清晰,它只是借贷市场的一个“边角料”。
当网贷行业给出了极高收益回报的同时,也意味着出借方资金成本很高。按照P2P行业 “大干快上”推进业务的模式,它想一年走完金融机构十年需要走的路,必须投大量广告进行推广,营销费用高企,加上本身贷款风险大,必然导致借贷利息很高。
在欧美地区,P2P行业发展多年也就几家公司,且它的整体市场占比非常低。网贷行业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也只是借贷市场的一个“边角料”,如果将它定位为金融市场的主力容易出现问题。
责任编辑:何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