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科创板有望成纳斯达克,智能投顾或有大空间
作者:王艳丽 | 来源:科技金融在线
2019-05-07
科创板能否使其迎来第二春?所谓的硬科技和创新到底体现在哪里?

 

2019年,科创板已然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的话题。随着受理企业名单相继公布,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此。智能投顾作为AI在金融领域落地的排头兵自然备受关注,科创板能否使其迎来第二春?所谓的硬科技和创新到底体现在哪里?本期节目由中关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邀请理财魔方创始合伙人兼CEO袁雨来,易选股金融智能证券董事长、亚联发展董事易欢欢作为访谈嘉宾,《计算机世界》副总编、《智能投顾》作者李劲松担任特约主持人,共同探讨科创板带来的创新与改变,以及中国智能投顾本土化过程中的实践与挑战。

以下为精彩观点整理:

李劲松:智能投顾能否借科创板迎来第二春?什么因素影响中国智能投顾的大发展?

易欢欢:科创板明确定位于硬科技,其设立的速度、力度及重视程度远超创业板、中小板甚至新三板。智能投顾作为金融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底层技术之一,相关企业未来会通过科创法的方式逐渐做大做强。科创板对它们而言,不仅是上市路径,其标准化科创产品可能成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袁雨来:中国的标准化资产及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比较薄弱,智能投顾若要迎来大发展,前期必然要经过几年的探索及打基础时期,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未来三到四年,也许会是量变到质变的拐点。目前中国在基础算法、基础设施及基础数据上拥有后发优势,无需像美国的智能投顾产业需四十年的发展时间,也许十年就已足够。

《计算机世界》副总编、《智能投顾》作者李劲松

李劲松:科创板跟智能投顾一个是交易平台,一个是投顾技术,相当于“道”与“术”的关系,科创板对智能投顾而言意味着什么?

易欢欢:我认为二者是弱相关。目前智能投顾公司并不能马上登陆科创板,但未来一定会实现,因为智能投顾是人工智能在金融市场的典型应用,符合金融与硬科技的要求。金融是IT投入最大的行业,科创板的出现也将带动行业内的一些公司上市,进一步推动一级市场发展。

袁雨来:科创板开始之后,会出现很多基金,智能投顾公司可将其纳入可配置的资产范畴中来。对早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讲,大量资金用于构建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其盈利状况并不理想,行业内一直希望能有中国的纳斯达克 ,让这样的企业有更好的融资机会。科创板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资金,有益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

易选股金融智能证券董事长、亚联发展董事易欢欢

李劲松:相较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最大的创新亮点在哪里?

易欢欢:科创板有几点非常大的创新,第一非盈利公司可以上市,第二红筹结构可以上市,第三融资频次没有太多限制,这基本拉平与美国纳斯达克的差距。双创以来,大量的VC、PE、创新企业涌现出来,科创板可以作为一个出口,让这些公司融资发展。科创板会带来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袁雨来:目前,中国需要的是探索前沿科技,而不能一直是追赶者角色。经济结构要转型,资本市场的支撑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很多科研或技术型公司,可能投入5年甚至10年也未必盈利。对企业来说,如何持续地获得资本市场的注入成为核心关键。而科创板就为这类公司提供新的资金入口,这也许是未来十年中国真正迈向复兴的关键性变革。

李劲松:有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财富管理市场根本不需要智能投顾,中国智能投顾都是伪命题,二位是否赞同?

袁雨来:智能投顾无法做到让客户赚到超额收益,但可以通过控制风险做资产配置,使其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中国市场最大的痛点,不是缺乏高收益资产,而是大量的散户面对资本市场波动时容易追涨杀跌,亏损率达70%-80%,现在通过资产配置将亏损转为90%的盈利,让投资者享有合理回报,从这个角度说智能投顾不是伪命题。

易欢欢:智能投顾是人工智能技术叠加投资顾问的功能,把其中某个细节做好就会有巨大发展空间。未来十年中国金融资产将从30万亿增长到220万亿,靠传统的人为方式无法实现,技术支撑不可或缺,但其发展的过程需要耐心与时间。

理财魔方创始合伙人兼CEO袁雨来

李劲松:从美国引进的智能投顾技术,在适应中国市场过程中,最应该做哪些本土化的工作?

袁雨来:过去,中国没有买方顾问,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的从业者对资产没有过多了解。现在,我们需首先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及其风险承受能力,这是基础核心。其次,中国金融市场电子化发展较好,数据记录良好。通过商业化数据库采集数据,做大量关于人工智能自动化做投资决策的研究,最后以APP形式展现给客户。所以,客户风险分析,投资管理能力构建,APP交互形式创新这几点值得深入探究。

易欢欢:投顾过程涉及到资产、监管规则及投资者,目前最核心问题是资产端核心数据如何精准描述。针对每一支股票的历史数据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为投资者提供更合理的建议,这是所有大型金融机构都需要的,也是各个企业需不断加强的。

李劲松:中国智能投顾平台大概能“智能”到什么程度?

袁雨来:智能投顾必须要靠AI完全驱动,因为人来做投资决策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而机器只是在计算概率,不受情感的影响,长期来看对投资者更有效。目前我们可以实现靠人工智能提供所有投资决策与客户服务,全自动化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策略,已经超越某些美国同行。我们也正在研究多因子模型,通过构建因子组合,来弥补中国市场指数化经营不足的缺陷。中国金融市场,正从无效过渡到有效状态。相信未来的资产供给会越来越丰富。

李劲松: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媒体、政府就对它进行高度曝光,几年之后,媒体、政府不再关注,这些产业反而慢慢走向成熟。就智能投顾产业而言,二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易欢欢:政府热,媒体热对行业来说并不是好事,容易将它“捧杀”。因为一来会吸引众多竞争对手进入新兴行业,增加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使消费者、投资者预期过高,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在外界关注度减少情况下,套利者将被驱逐,真正的专注者会获得更多机会。

李劲松:中国智能投顾哪种模式更容易成功?

袁雨来:无论模式是2B还是2C,谁能为客户提供价值谁就有机会做大。我认为从资本市场的回报来讲,2C模式发展空间更大。因为中国现在有4000万个中产家庭,接近一亿的中产用户没有人提供有效的财富管理服务。过去十年股票性公募积金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6.2%,这是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让用户拿到市场平均收益。这是一块空白市场,做2C业务模式更容易成长为巨型公司。

易欢欢:按照目前中国监管机构的要求,2C模式公司未来更大的出路也许是在海外上市。而2B模式公司背靠传统金融机构,资金雄厚,更易在中国上市,但其未来的天花板也很明显。

李劲松:作为智能投顾平台,或者财富管理机构,在中国投资者教育方面能做哪些事?

袁雨来:我们一直跟客户强调,刚性兑付一定会被打破,像P2P这样的资产,早点撤出会更好。要让客户分辨不同大类资产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收益关系,这就需要投资者教育。第二、客户要有良好的资产配置的观念,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有不同搭配,才能更好面对市场资产波动;第三、客户需要有合理预期,风险与收益共存,要让他的选择更加理性;第四、市场自然会教育客户,年轻的客户可能比较激进,但三四十岁的客户,经历两次股灾洗礼更趋向稳健。市场的规范,客户自身经历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李劲松: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平台,未来对在科创板上市有什么期望与节奏?

袁雨来:上市是让一家企业走向伟大的起点。科创板最大的作用是为高科企业融资提供机会,让企业能够把技术做到先进,做到领先,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达到要求,以此作为新起点。

易欢欢:科创板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第一、未来会不会出现能助力中国科技产业进步堪比BAT的企业;第二、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科技企业的市值占比,能否达到或超越美国纳斯达克的水平。我们作为一家企业肯定要不断修炼内功,持续做大做强,为投资人带来回报,为社会贡献技术能力,希望有机会能登陆科创板。

责任编辑:何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