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如何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难题?
作者:刘沙 | 来源:计算机世界
2020-09-06
未来数字建筑的服务将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每个企业、项目和从业者。

 

  随着科技发展,数字经济崛起,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所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是建筑产业大国,很多建筑工程都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与IT、金融、通信等数字化成熟度较高的产业相比,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虽然行业内有些企业已经迈开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踟蹰不前。

  对此,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建筑(全国)峰会2020上,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研究院院长刘刚给出了转型建议。

  解答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三问

  袁正刚指出,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建筑企业的困境普遍存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觉得转型成本偏高,看不到转型价值"不愿转";二是转型重点不清晰,心里没底"不敢转";三是转型没有经验可循,想转型但没思路"不会转"。在他看来,要解决以上3个难点,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袁正刚


  首先,企业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

  袁正刚表示,从客观环境上看,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倒逼建筑业进行转型;二是建筑行业部分主体已经意识到数字化的价值,要求施工企业必须用数字化手段提质增效,希望从项目管理中要效益、要利润。从主观上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一是能够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节本降耗"。二是能够"多快好省"的实现项目成功。

  其次,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是什么?

  袁正刚表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是工程项目的数字化。想要实现项目数字化,核心要把握四个方面,即建筑实体的数字化、要素对象的数字化、作业过程的数字化和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在这四个过程中,企业应该首先重点落实要素数字化,实现对作业过程的全记录,实现数据的有效采集和追溯,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下一步的重点则应落在作业的数字化方面。只有打通系统、数据间的业务关系,破除组织间的信息孤岛,依据管理需求建立各类平台,才能实现对项目的高效管理。

  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转?

  袁正刚认为,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长远发展来看,应遵循"点、线、面、体"的实施路径,即岗位作业层数字化、项目管理层数字化、企业运营层数字化、企业生态层数字化。从短期看,对初涉转型企业来说,要落实好以下四步:第一,战略上要充分重视。第二,组建专门的团队,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第三,打造样板项目。第四,逐步推广。

  明确三层升级和四层变革

  为帮助建筑产业打造数字生产力,重塑数字时代新生产关系,广联达还发布了《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白皮书,详细阐述了数字建筑平台作为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何通过"平台生态"的发展范式,为行业打造通向数字双生世界的"数字底座",打造软件和数据的"数字生产线",赋能产业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合作和共赢。

  《白皮书》指出,数字建筑平台的出现将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以及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和行业层的"四层"变革,将深刻改变行业面貌。

  "三全"升级是指:第一,赋能全过程,通过数字建筑平台的赋能,将设计、采购、制造、建造、交付、运维等全过程一体化,最有效地提高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其次,对全要素进行升级,通过数字建筑平台对工程项目"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的数字化,实现工程现场的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并与云端的数字虚拟工地进行映射,构建数字孪生的智慧工地,最优化配置生产资料。最后,数字建筑平台将所有参与者联系起来,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中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各方之间的互利博弈,实现参与各方不分时间和地点的互动,提高各方的互动频率,促进各方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围绕工程项目的成功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层"变革则是:首先进行岗位作业层的数字化,提升各岗位作业层的效率和质量;然后将生产、商务、技术等工程项目管理各条"线"数字化,实现项目的精益管理;再将企业层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分别打通,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最后,构建监管服务平台和监管体系,提供健康市场监管、高效现场监督、健康征信体系、系统劳务培训等数字化监管服务。

  袁正刚指出,"三全"升级和"四层"变革,既是技术变革的趋势,也是个人、组织、企业、产业的大机遇。

  掌握打通设计到施工的BIM

  除了指导数字化转型方向的白皮书,企业还需要得心应手的数字化工具。在本次峰会上,广联达还发布了施工建模设计软件BIMMAKE。

  该产品基于广联达自主知识产权图形和参数化建模技术,是专为技术线工程师打造的聚焦于施工全过程的BIM建模设计软件。BIMMAKE能够快速获取施工BIM模型,为施工企业带来从学到用2小时即可拥有施工BIM模型,助力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

  袁正刚指出,当前BIM应用的情况很分散,不仅BIM厂商,很多设计院、施工企业,甚至地产公司也在做BIM,而且只是自己使用。但BIM软件设计的初衷是借助信息模型建立一个完整模型,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使用,打通全过程,现状却相对割裂。此外,很多企业应用BIM的深度不够,没有和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因为没能打通,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所以它也不能指导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和高层决策。

  "此次广联达发布的BIMMKAE就是要打通设计到算量到施工的过程,我们要把以前的鸿沟都填上,让BIM真正形成一体化,产生效果。" 袁正刚强调。而且,在BIMMKAE正式发布之前,已经在一些企业客户的项目或分子公司中进行公测了。

  据了解,6年前,广联达就发现市场上的BIM软件解决不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以就设想要打造一个覆盖全过程的BIM软件。"因为中国建筑业是全球最大的,而且中国建筑业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中国的新建工程非常多,工程的附加度高,工程人数多,要求却很快,周期很短,这样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管理方式不一样,也决定了我们的信息化方式、软件也不一样。" 袁正刚表示,所以广联达一直扎根在中国这个主战场,并尝试把在主战场做得好的、客户认同的软件拿到英国、瑞典等国家去使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馈,"对他们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效果都非常明显。"

  平台+生态共同赋能

  当然,多方协作才能让共生共赢成为可能。建筑产业要想真正转型成功,仅靠广联达一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刘刚表示,广联达希望依托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数字建筑平台,建立"平台+生态"的发展模式,与产业各方共同挑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担。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研究院院长 刘刚


  据了解,广联达的"平台+生态"战略中包括两类生态:一类是建筑产业链的伙伴,一类是IT产业链的伙伴。广联达会通过构筑应用平台赋能给建筑产业链的伙伴,让他们通过平台和平台上的应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会基于数据征信赋能给金融机构,让他们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IT产业链的伙伴则包括应用开发伙伴、云基础设施伙伴、硬件设备伙伴,以及实施服务商。

  刘刚告诉记者,广联达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价值观相同,大家要本着合作共赢的意识,共同赋能给客户,赋能给产业发展进步的方向。二是可以相互赋能,大家既有联系,能形成有效的整体,也能各自明确分工。

  袁正刚告诉记者,他期待未来数字建筑的服务将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每个企业、项目和从业者,让每个项目都能像接水、接电一样,接入数字建筑服务。我们也期待数字建筑能够有效驱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建筑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