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DevOps、私有云、公有云未来到底怎么走?
作者:刘沙 | 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9-09-09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以最新发布的Gartner 2019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为基础,着重分享了他对于DevOps、私有云和公有云这三大技术的判断和建议。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看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环境的影响下,2019年的企业投资比2018年更加理性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也有所降温。

  与此同时,Gartner研究发现,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通过本土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来构建业务,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机器人和半导体领域。根据这样的情况,Gartner制定出了2019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

  近日,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接受了《计算机世界》记者的采访,以最新发布的Gartner 2019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为基础,着重分享了他对于DevOps、私有云和公有云这三大技术的判断和建议。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Kevin Ji)

  不是所有技术都能经历完整周期

  熟悉IT产业的人都知道,技术成熟度曲线,也就是炒作周期,描述了创新技术的典型发展过程。曲线的横轴是时间,表示技术将随时间发展经历各个阶段;曲线的纵轴是预期,也就是市场的炒作热度。按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新兴技术共有五个发展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恢复期,以及成熟期。

  企业可以利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更好地理解自身感兴趣的技术定位、用户建议以及技术对业务的潜在影响,以此确定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和时机;技术厂商则可以通过技术成熟度曲线来更好地理解市场期待的热门技术,新技术的相关要求,以此优化自己的市场策略。

  “但事实上,大部分技术都不能经历完整的曲线周期,很多情况下发展到中途就‘消失'了。”季新苏向记者强调,技术成熟度曲线也对应着业务价值和技术部署的时效。按照业务价值,技术可分为颠覆性的、影响度高的、影响度中的和影响度低的。颠覆性越高,对于行业影响度越大,企业需要的部署准备时间就越长。

  谈到DevOps、私有云及公有云,季新苏指出,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企业部署私有云的热度将慢慢趋于理性,更多CIO开始采用公有云,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距离国内公有云市场成熟至少还有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应用开发的角度来看,与微服务相关的CI/CD、DevOps、中台战略都比较火,但是目前几乎没有真正大规模生产环境部署的产品。

  DevOps:企业做的是微服务还是小服务?

  众所周知,DevOps的核心是用开发运维链条,加速整体的交付能力。其运作方式是通过减少每次发布的体量,达到快速发布的目的。它有一个定性指标:如果实现了DevOps,企业可以在上班时间发布生产功能,而不是只能锁定在周五半夜加班发布。

  季新苏介绍,对于企业来讲,实现DevOps可以参考两个KPI。“一个是MTTV(Mean Time to Value):从有想法到发布,交付的时间越短越好;一个是MTTR(Mean Time to Recover),从生产发现问题到恢复,解决的时间也是越短越好。这是DevOps真正的价值。”

  “现在DevOps的市场热度很高,但大家只看到了好的一面,没有看到挑战,其实对企业来说IT转型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在一些领先市场的传统企业中,大约只有不到20%的数字化相关应用适合采用真正的'微服务'架构交付。”季新苏指出,其实大部分企业选择对传统应用的模块化改造不是微服务(Microservices),而是小服务(Miniservices),小服务尽可能用分布式架构的长处,对传统应用的解耦合,模块化现有应用,使发布做得更“轻”一些,并不是完全自动化。

  季新苏进一步解释道,“微服务”是新构建的,而通过传统架构演进的是“小服务”,单体应用可以改造成“微服务”状态,但需要的代价非常高,往往不如重构;“微服务”应对于互联网应用,而“小服务”是通过单体架构做解耦、API化来支撑“微服务”。

  根据这样的情况,Gartner为企业做DevOps建议了8个步骤:

  第一,“业务驱动”是核心。企业要看其是否适合自己的业务,毕竟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DevOps和“微服务”。

  第二,要基于企业自身的环境构建、匹配DevOps环境,目前支撑DevOps的技术还在不断演进。

  第三,选择第一原动力。业务的背书很重要,要确定第一原动力之后再往前走。

  第四,建立有能力的交付团队。团队成员要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要对目标有要求,能够突破开发和运维之间的壁垒。

  第五,要建立目标和对应的考核指标,在新的交付模式下传统指标往往很难奏效。

  第六,注意局限性。目前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是开发和测试的流程没有衔接,是一个个“竖井”,跨部门的流程很弱。

  第七,一些比较激进的企业可以采用工具链,即开发、测试、运维,用一套工具。

  第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完成一些成果后再看如何扩展。

  季新苏表示:“根据这套逻辑,可以看出DevOps落地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私有云:为什么会失败?

  谈到私有云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季新苏列出了最常见的两点:

  其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不能变更运维模式。例如,原来的交付模式比较长,需要三四周,中间包含有需求调研、机器采购、机器安装配置等。而用了云以后,IT人员要用代码在三个小时内把机器部署出来。运维从原来基于”技术栈“的角度,变成需要支撑端到端整个交付流程,用软件的方式交付全栈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能力。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一旦支撑上述交付的自动化流程出错,需要很短时间恢复,这个模式对于运维要求非常高。

  其二,计费模式。过去项目经理倾向于“囤”机器,项目结束后,机器也不回收,以免后续新项目机器资源不足。即使采用私有云,项目经理短时间也不会改变这种习惯。这就导致如果没有好的计费模式,资源池经常是匮乏的,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硬件,而且已有资源使用效率很低。

  季新苏指出,无论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都需要四个核心能力:标准化、虚拟化、自动化和指标化。

  在季新苏看来,其中最核心的是标准化,最难的也是标准化。据Gartner数据显示,私有云占企业整体拥有成本的36%,而业务应用迁移到云上占64%。这意味着业务上云的代价要比云物理建设成本更高。“很多时候就是前期标准化没有做好,才导致后续需要更多的应用迁移成本。”

  而虚拟化也不仅仅是硬件虚拟化,主要是要做到资源的“池”化。云计算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非生产环境与生产环境可以设置为两个独立的计算资源池池,池里的资源和应用是解耦的,应用应该可以按需使用资源。如果应用需要大规模吞吐,资源不足,就加虚机进去;如果不需要那么多资源,虚机应该可以释放掉。“要想知道虚拟化或池化做得好不好,可以看一个指标:应用的平均CPU使用率是否可以比较高,如达到60%-70%。”季新苏补充道,“但是现在大部分私有云或者传统数据中心的CPU使用率只有10%-15%。”。

  自动化是云计算比较关注的能力,往往各个企业在建设私有云与使用公有云的过程中比较重点建设这方面能力。

  最后,如何展现价值、不断提高能力,都要靠指标化。要为现在的交付能力建立一个基线,看看是否能不断提升这个基线。“如果能做好,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对于管理的能力要求其实可以做到无缝的,当然实际看来这很难。”

  此外,季新苏指出,治理模式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私有云的治理模式多是按照职能来区分团队。微服务、DevOps、PaaS、IaaS的团队之间没有太多协作,大家通常只构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交付,不关心是否和别人有重叠、是否能和别人兼容,最后往往形成一个个孤岛。”

  Gartner建议,要给所有私有云提供一个价值主张。这个价值主张来自于要迁移什么、实现什么样的业务价值。“架构团队要介入,看如何在云上提供价值,需要技术、流程优化和能力提升。”具体来说,包括:

  ˙    技术研究IaaS、PaaS、SaaS,以IaaS和PaaS为主,构建技术以保证技术连续性;

  ˙    流程优化要研究DevOps、CI/CD如何做,构建平台工具层PaaS上才能保证交付工具统一,开发测试能比较好衔接;

  ˙    组织设计与能力提升,系统架构要和组织匹配,组织和能力培训是成功的保证,并补足能力短板,。

  公有云:八种迁移方法

  现在有目共睹,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有开始采用公有云的趋势,而且有些银行机构已经用得较为深入。但是公有云也面临着像私有云迁移一样代价很高的挑战。

  季新苏列举出了公有云迁移的几种做法:

  第一,Rehost。在虚机、物理机上怎么跑,迁到云上就怎么跑,应用不做任何改动。这样的好处是不用改变任何运维流程,就能直接搞定,但坏处是会导致成本增加。因为同样能力的虚机在公有云的总体拥有成本比相比较物理机还是要贵的。

  第二,Refactor,就是从业务场景的角度。例如开发测试可以从7×24小时变成一周5天,每天10个小时,剩下的资源全部释放。用业务流程再造的方式来匹配云,从而能够资源节约。在云上,大部分都是基础设施、代码,用自动化的方式构建,企业可以手工调整。

  第三,Rearchitect,以更节约的资源来改造应用架构。原来的应用只有10%的CPU使用率。在云上可以超过50%甚至更多。这种节约也是很可观的。另一方面,无需自建数据库,用开源数据库这样License的费用也大大降低。

  第四,Rebuilt。让应用全部下线,按照云的方式建一个云原生应用,它的弹性伸缩都跟云相关。越往上越难,代价越大,好处也越大。

  第五是Replace,就是SaaS,相比较成熟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国内的SaaS属于慢热。目前仍需要耐心的培育。

  此外,季新苏还特意强调了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的作用。“因为企业面临的上云能力和传统运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挑战,而MSP可以跨私有云、公有云做管理,上云后帮助企业做云的运维,在‘云迁移’方面提供咨询。”Gartner预测全球市场,2018年5%的企业上云会用MSP,但到了2021-2022年,50%企业上云尤其是公有云都会使用MSP,这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服务。
 

责任编辑:刘沙